新年将至 税务添力年味更浓******
赶年集、备年货……随着农历兔年春节将至,各地的大街小巷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年经济”呈现出购销两旺的火热景象。近期,广西各地税务部门组织税务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商场、超市,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大礼包”,用心用情营造温暖年味,为春节消费注入强劲动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当地商户正有条不紊地清点和分捡从越南、泰国等地进口的榴莲、山竹、火龙果、龙眼等热带水果,根据订单需求将水果年货发往全国各地。为帮助当地进口水果商家全力备战“年货节”,凭祥市税务部门组织业务骨干走进物流园开展送政上门和问需服务,为商户讲解可享受的税费优惠政策,并开设退税绿色通道,加快出口退(免)税办理时限,确保商户有充足资金投入春节期间进出口贸易。
春节将至,广西崇左各地商家正在加紧生产,储备足量年货,热带水果、腊肉、山货等当地土特年货产品正源源不断供向市场。国家税务总局崇左市税务局主动服务,走访了解商户备货、销售情况和涉税需求,解答涉税费疑难问题,提醒商家提前申请足量发票,并送上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助力商家备战“年货节”,让广大群众过暖心年。
国家税务总局南宁市江南区税务局税务干部走进辖区超市,向超市管理人员一对一讲解2023年新出台的税费政策,发放税收政策宣传资料,解答涉税问题,让纳税人及时了解、享受最新惠企利民政策。
春节临近,特色年货走俏市场。国家税务总局南宁市西乡塘区税务局青年理论小组走进辖区商场年货专区宣传最新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涉税问题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定制“税惠年货”大礼包,为纳税人送服务、送政策、送祝福,共迎新年。(田磊 张晓雅 吕红玲 何剑眯)
多元支付不是要取代现金******
姚 进
近日,一则“大额纸币会逐渐退出市场流通”的传言引起涟漪,甚至有观点认为此举是为了推广数字人民币。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误读。人民币现金是国家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研发不是为了取代现金,而是为了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可预见的将来,现金仍将长期存在。
由于纸币在流通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变脏变旧,这种“脏污”类型的纸币,属于不宜流通人民币。为进一步提升流通中人民币质量,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新版《不宜流通人民币 纸币》(JR/T0153-2022)金融行业标准,对脏污指标评价标准进行了提升。目前对一些纸币的回收,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确保公众用上“放心钱”“干净钱”。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手段的普及,购物、用餐、加油、买票等诸多场景的现金支付已逐渐被手机扫码取代。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也改变了大家的支付习惯。有人说,现在出门不带现金不要紧,忘带手机则“寸步难行”;有商家说,使用现金成本较高,需要花时间去清点和保管,而且有安全上的顾虑;甚至有观点认为,既然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那么整顿拒收现金就是多此一举。
这些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现实中,部分商家或公共服务机构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也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尊严,更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现金在保障公众支付权利公平、在重大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稳定公众支付需求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拒收现金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早在2018年,监管部门就曾明确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发展,整治拒收现金行为。2020年12月,央行就规范人民币现金收付行为有关事项发布专项公告,重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可见,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拒收现金的理由。
目前,我国已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并存的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同时数字人民币研发和试点工作正在稳妥推进中。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优势,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支付需求。鼓励多元化支付不等于对现金说“不”,而是应该将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交给消费者。既要肯定多元化支付的意义,加强对各类支付结算方式的推广,也要充分尊重公众支付结算习惯,包括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人民币作为百姓日常消费支付手段的补充,不是为了取代现金,二者将长期共存。对于一些人担心的数字人民币会侵犯个人隐私问题,应该看到,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会充分尊重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防范。在实物现钞依然发行的前提下,公众仍然可获得实物现钞所提供的完全匿名性,不会因数字人民币的发行而受影响。